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6月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在人类已知的多种全球灾难性风险中,有些风险要更受媒体和大众关注。小行星撞击、超级火山爆发和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灾难在好莱坞影片中屡见不鲜。在我们星球的历史中,每一场这样的灾难都对地球生命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其实就在酝酿一种新的全球性威胁,足以毁灭生命本身。这种威胁是由人类对物质消费的巨大欲望所驱动的,但矛盾的是,这本身也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放眼望去,我们已经被无数的物品包围——无论生活中是否需要它们。制造这些物品所使用的每一份物质材料,背后都有一个日益增长的全球行动网;这张网无所不包,缓慢剥夺了人类的情感健康,耗尽地球资源,并导致生物栖息地不断退化。如果放任不管,人类的消费欲望是否会最终将地球变成一个不适合居住的世界?人类是否有能力在一切无法挽回之前悬崖勒马?
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将人造物的质量——又称“人为质量”(anthropogenic mass)——与地球上所有生物的质量(即生物量)进行了比较。全球人造物的总重量已经超过,或者在未来几年内就将超过全球生物的总重量,这在人类历史上尚属首次。
据这项研究估计,目前全球每个人每周产生的人造物重量已经超过了其自身体重。“当前人为质量,即人造物重量已经相当于所有活着的生物的重量,而且还在迅速积累。这一发现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视角,表明人类现在已经是塑造地球这颗行星的重要角色,地球生命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人类行为的影响。
许多研究者认为,人类已经开启了一个新的地质时代,即“人类世”(Anthropocene)。“人类世”的概念最早由诺贝尔奖得主、荷兰大气化学家保罗•克鲁岑于2000年提出。他认为,地球已经告别1.17万年前开始的地质年代“全新世”,快速增长的人口和经济发展已经对全球环境造成巨大影响,人类活动所带来的改变足以开创一个新的地质年代。尽管这个地质年代的确切开始时间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已经成为这个星球上的主导力量,通过自身的行为改变了其他几乎所有形式的生命。
人造物的总量和规模令人担忧。以塑料为例,现代塑料的诞生是在1907年,但现在,人类每年生产的塑料达到3亿吨。另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事实是,除了水以外,混凝土是地球上使用最广泛的物质。
随着混凝土和集料聚合体等材料的广泛使用,由人类发起的大规模地球工程急剧扩张。这两种物质也构成了人为质量增长的主要部分。即使是距今相对较近——大约始于60年前——的人类太空探索事业,也引发了灾难性的太空垃圾问题。除此之外,我们还观察到了极地冰盖融化、永久冻土融化以及全球气温上升等环境变化。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人类的基因里是否有放纵物欲直至自我毁灭的倾向?人造物质的积累是否只是衡量人类灭绝概率的指标?或者,大自然是否给予了人类应对这一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高度悬而未决的问题。
虽然有证据表明,物质主义来自于文化习得和塑造,但也有观点认为,作为一个物种,自然选择可能让我们更倾向于积累物质。财产可以给我们安全感和地位感,毫无疑问,这种感觉在人类历史早期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
不知何故,创造新事物在人类的集体心理中已经有了一圈神圣的光环。从古老的故事到现代的研发中心,在人类的所有努力中,都可以发现“创造”的无穷驱动力。《圣经》中的创世纪故事是这样开头的:“起初,神创造天地。”人类已经习惯于将创造新事物视为生活中有意义的目标,是实现抱负的唯一途径。然而,我们也忘记了该如何对此加以限制。
当我们尝试解决这一难题时,科学的局限性从未如此明显。单纯依靠绿色技术的解决方案是不现实的,因为重点仍然放在新事物的开发和使用,而不是改变生活方式或商业模式——这才是给人类带来难题的首要原因。举例来说,即使我们可以用电动汽车取代所有的化石燃料汽车,各个城市也还是需要努力从汽车那里夺回道路空间;另一方面,建造电动汽车也会用到大量材料,在世界资源版图中留下自己的足迹。
人为质量的积累也与城市发展有关,我们在全球范围内已经见证了与此相关的环境影响,看看我们的电子产品、互联网及其支撑系统所留下的碳足迹,它们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3.7%,预计到2025年还将翻一番。事实上,少发一封电子邮件,或者避免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不必要的照片,都可以减少排放。对每一个人来说,由此减少的排放量似乎微不足道,但数十亿次这样的举动合在一起,带来的效果就相当可观。
许多大型科技公司声称,他们正在采用绿色技术,或者设定了碳中和的目标,但他们很少鼓励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少花点时间,或者减少订购产品。相反,大公司的广告和营销模式向消费者传达了强有力的信息,使“创造更多,消费更多”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在传统和文化符号中,这种非理性的,近乎野蛮的物质主义也根深蒂固。在美国,感恩节之后还有所谓的“黑色星期五”,一个名副其实的狂欢节。在这场消费主义狂欢中,顾客们成群结队地冲向商场,经常导致踩踏和受伤;但他们相信,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人类世”,人们可能觉得可以将希望寄托在不断发展的技术上,用新技术来解决一切问题,从而继续维持现在的生活方式。例如,为了应对环境中的塑料污染问题,一些公司迅速开发出了可生物降解的咖啡杯、购物袋和可重复使用的吸管。然而,尽管这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确实很有潜力,但人类需要另一种更具实际意义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解决大规模消费主义所带来的问题。
新冠肺炎疫情提醒我们,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大流行时,人类文明也会变得如此脆弱和毫无准备。对抗疫情的经验也告诉我们,人类可以通过戴上口罩这样的微小举动来做出改变,从而减轻全球性灾难的影响。对人为质量的增长采取被动的态度,不仅是因为缺乏对其影响的认识,也反映了人类往往会忽视不符合其世界观的事实。人类很自然地倾向于忽视那些不会对日常生活造成挑战,或是不影响生活便利性的问题。
此外,人类可能会通过这样一种想法来安慰自己,即无论我们做什么,大自然都可能赋予生物体生存的能力。的确,在某些污染严重的环境中,通过自然选择而实现的达尔文式进化往往被取代,不同于以往缓慢而渐进的节奏。2016年,一个日本科学家团队从塑料瓶回收设施中发现了一种可以分解并代谢塑料的细菌。这一发现从另一个角度表明,人类行为正以微妙而有力的方式改变着地球上的生命。
生物对污染物的适应是一个复杂的现象,从长远来看,人为质量的持续增加将通过物理错位和栖息地改变——比如生产和处理人为质量时所导致的污染——导致栖息地的丧失。研究表明,污染引起的负面影响往往会在多个世代之后恶化,但不同物种的应对机制不同。
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迅速破坏导致了非正常的进化竞赛。虽然有些物种肯定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但人类不再只是一个遵循达尔文进化论的物种,而是具有了更强大的能力,可以推动地球上生命的进化。
据相关研究估计,大多数物种并不会以很快的进化速度来适应环境的改变,因此难以缓冲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影响。人类本身也不例外。
虽然没有证据表明人类会毁灭自己,但有明确的迹象表明,忽视环境所受到的影响将带来巨大的风险。例如,地球历史上的一些大规模灭绝事件都与海洋酸化有关。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约30%被海洋吸收,这反过来又增加了海洋的酸度。今天,海洋酸化的速度可能比过去3亿年都要快,而主要原因就是人类活动。
由于生物多样性所提供的许多生态系统收益和服务的丧失,人类生活将受到负面影响,例如,水污染可能影响食物和水等产品的供给服务,降低食物多样性,或导致其质量和安全性的下降。生态系统的广泛退化威胁着地球上的生命状况,尤其是人类的长期生存。
人类对地球的影响并不仅仅体现在碳足迹或全球变暖上,而是要深刻得多。这种影响预示着一个未来:人造物质或许将占据地球的表面,并取代其承载的生命。最终,人类自身可能会在进化竞赛中一败涂地。
停止使用混凝土、塑料等材料,或用其他材料取代它们,并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人类对物质主义的态度,以及对更多新材料的空前渴求,才是影响未来走势的关键。也正因为如此,人类的物质主义可以在全球灾难中无缝转变为已知的“未知风险因素”。地球可能会以人类文明从未经历过的方式变成一个混乱的世界。
在进化上,地球生命并没有绝对安全的保护盾牌,人类也是如此,但我们或许可以依靠自己的智力生存。正如哈佛大学的科学教授、正在寻找死去宇宙文明的天文学家亚伯拉罕•勒布所言:“智慧文明的标志是有能力促进更美好的未来。”
“如果继续现在的做法,我们可能活不了多久,”他补充道,“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的所作所为能够维持一个足以持续许多世纪的文明,那很可能就会成为子孙后代为之自豪的源泉。”
人类或许没有足够的幸运来逃避自身行为所造成的后果。除非我们能通过减少消费来实现一个完全不同的愿景,否则物质主义的火焰终将毁灭这个孕育了无数生命的蓝色星球。(任天)
原标题:人类巨大的物质消费欲望是否会毁灭地球